【傳院院訊記者李翊瑄訊】傳播學院11月2日舉辦「戰爭系列」的放映與對談活動,本次是第二場次,播放紀錄片《戰場日記》,紀錄俄軍入侵烏克蘭後,20天裡邊界城市馬立波的現場。由傳院教授謝杰廷主持,邀請台師大英語系黃涵榆教授、北藝大美術系李立鈞教授進行映後對談。
《戰場日記》2日在傳院為全台首映,11月3日起將在台灣特定影院播映。本片由當時受困馬立波市的美聯社記者切爾諾夫執導,作為唯一留下來的國際記者,烏克蘭籍的切爾諾夫與團隊忠實紀錄下俄軍圍城行動時,馬立波市內的狀況,包括平民社區與醫院遭轟炸,以及市府人員須開挖千人塚埋葬屍體,畫面皆直指戰爭的殘酷。
「我們不能停止思考」,黃涵榆在映後提醒觀眾,看完這些戰爭影像後人們會進入一種「無法言語」的狀態,但「無法言語」即是我們思考的起點,他引用評論家桑塔格的「如何旁觀他人之痛苦」,提醒在觀看影像的同時,除了激起人道主義的關懷之外,也要思考自己在什麼位置觀看、這些殘酷行為的背後有什麼結構性的因素。
研究暴力影像的李立鈞也說到,如何去面對暴力影像是當代人必須面對的問題,他提到片中那些受害者的名字彷彿成為一種戰爭的註腳,我們應該要去思考在哀悼暴力的同時,如何不讓影像被工具化,讓這些死者的面貌不會在戰爭中模糊,也要盡力避免影像成為打擊我們的武器。
在現場參與的傳院教授郭力昕提問,影像為我們帶來的複雜心理,會不會反而進入一種無所立足的狀態,無法做道德上的判斷?李立鈞則認為,有能力切換觀看的視角、看見完全不同的對立面並非是沒有立場,反而是我們真正思考後的結果。
面對戰地記者傳播的戰爭影像,也有觀眾問到,作為媒體工作者,應該要喚起觀眾的情緒嗎?李立鈞回應,情感是記者可以動用的東西,但記者應該思考動用的是否只是一種濫情,而如何讓這種情感動員變成讓觀眾可以深入反思、開始產生懷疑的契機。
謝杰廷也提醒無論觀眾或是媒體工作者,在面對如此困難的影像時尤其要保持清醒。「戰爭系列」的放映與對談活動還有兩個場次,分別在11月6日與28日,歡迎校內外觀眾報名參與。